基地简介

来源:现代造船工匠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发布时间:2022-11-29浏览次数:24


“育新引航”现代航海思想教育实践体验基地总面积42108M²。依托现代航海科普教育基地、航海仿真科普教育基地等设立,在原有航海仿真中心、船舶智能化机舱、航海技能中心等基础上,搭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航海科普教育、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相融合的基地平台,通过职业体验、宣讲教育、主题参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项目,担当起向海内外大中小学师生及社会公众普及航海科学知识、传播航海思想、弘扬航海精神、开展航海文化研究、航运科技服务的职责,是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文化教育、实景体验、社会教育、思想引领为一体的独特现代航海思想教育基地。

1.已具有的体制机制和软硬件设施

基地以“国家海事局海事调查实验室”“长三角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和“长三角现代航海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国家级平台为依托,采用虚拟仿真和实景再现相结合方式打造现代航海思想教育实践体验基地。由航海仿真中心、船舶智能化机舱、航海技能中心、“育新”号综合实习船、海员职业体验馆、邮轮馆、海事教育博物馆等场馆组成,仪器设备总值已达2.6亿元。

①基地主馆为航海仿真中心,配备了全球最先进的360°全视景、全任务航海模拟器和配套模拟仿真平台11套,是“国家海事局海事调查实验室”核心组成。近年来,基地承担了包括海上火箭发射平台稳泊试验在内的国家重大科研课题84项,与大中小学联动,通过航海模拟器能够让师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海上驾驶的挑战与乐趣。

1:360°全任务船舶操纵模拟器舱

 ②船舶智能化机舱按照2万吨级现代远洋实船进行设计,配备先进的瓦锡兰电喷柴油机、全套船舶机舱设备及虚拟仿真系统,是国家长三角现代航运技术综合实训基地和国家现代航海技术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现代船舶的动力系统,并能模拟实现船舶机舱的设施设备操作。

2:船舶智能化机舱

航海基本技能训练中心致力于海员技能培养,为大中小学师生提供海员工作和生活的沉浸式体验;展厅分为海员职业体验馆、航海设备、基本安全、精通急救、船舶通讯、撇缆训练、水手工艺等场所。其中海员职业体验馆以“一位优秀船员的养成”为主线,展现了早期、古代、近代、现代四个时期的海员发展,同时也展示现代航海科学技术发展历程

3:海员职业体验馆

“育新”号综合实习船是全国唯一的万吨级停泊教学实习船;可让大中小学师生由外到内了解现代远洋船舶的每一处细节和设施,了解船舶构造和船上的工作流程。这是一艘承载着数以万计航海人梦想的实习船,孕育了一批批为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航海类人才。 

4:长江停泊实习船“育新轮”

邮轮馆是国内首家邮轮主题展馆,展览内容包括船舶建造和导航技术的发展历程、著名航海家和船长的故事、航海探险的成果等。通过展示航海历史和科技进步,邮轮馆可以激发大中小学师生对航海思想的理解和认同。

5:邮轮馆

海事教育博物馆介绍新中国航海教育史馆的基本情况,学校演变、重要历史节点大事记、院系专业设置等专题。展示了中国航海事业的沧桑巨变,培养大中小学师生对航海思想的理解和热爱,激发他们对航海事业的兴趣和参与度。

6:海事教育博物馆

2.开展的实践体验、志愿服务项目和研究性学习、创新性活动

2.1开展的实践体验

基地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实践体验资源长期开展社会性、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利用航海仿真训练中心及海事教育博物馆普及航海知识,打通社会公众了解航海、关注航海和热爱航海渠道,弘扬郑和精神和航海文化,提升社会的航海意识、海洋意识和蓝色国土意识,实践体验参与主要对象为大中小学生,涵盖大中小学、幼儿园、社区、街道、各类协会等,近年来与XX信息工程大学、XX科技大学、X海大学、区高级中学、方山外国语学校、齐武路小学、力学小学、金宝宝幼儿园等30多所大中小学进行交流合作,让大中小学师生走进基地,开展科普讲座,参观船舶操纵模拟器舱、海事教育博物馆,传承弘扬航海文化,激发海洋意识。

2.2志愿服务项目和研究型学习

基地志愿服务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联合社区、各大中小学组织开展公益夏令营、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等志愿服务项目,同时结合校园开放日于周末及节假日不定期安排团队走进校园参观、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等。基地与区东山街道晓里社区、秣陵社区等6家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航海文化进社区”的科普教育活动,开展科普展览、讲座120余次,宣传航海文化;进入基地研学的大中小学师生体验驾驶海船在海面上乘风破浪,利用基地资源,通过讲述航海故事,制作船舶模型等活动,提高航海知识和求生技能。基地2023年度申报的“青少年航海四季营”和“社区国防小卫士”2个社区教育项目同时被评为2023年省级“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其中“青少年航海四季营”项目被评为2023年全国新时代“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基地开设航海科学研究课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组织XX信息工程大学海洋学科专业本科生到基地开展主题活动,参观船舶操纵模拟器,船舶智能化机舱,体验航海的乐趣,感受航海科技的魅力;与XX科技大学联合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站,定期举办学术沙龙,紧跟科技前沿、围绕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研究生的专业学习需求、科研训练需求、学业规划需求、兴趣爱好需求等开展精准的学术活动。

2.3创新性活动

基地教育重视创新在实践体验、志愿服务和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以基地平台为辐射点,不断创新教育模式,扩大教育平台,加大辐射教育覆盖面。自2019年开始,连续承办五届海峡两岸航海文化节,持续助力两岸航海院校学子的深入交流,来自海峡两岸8所院校的师生代表共同参与线上游学、短视频摄影大赛活动,感知航海文化,促进两岸青年的互学互鉴,推动海峡两岸航海教育和文化的交流与繁荣;组织少年航海家——牛首山研学游系列课程,由导师带领学员走进郑和文化园,透过沉寂的古文物,看到鲜活历史的同时也学习航海路线设计、航海罗盘制作,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背景以及内容,走进郑和文化园,在里面不仅能触摸历史、品读海思文化,还能在科技互动中沉浸式进行“航海体验”。

3形成的突出成效和广泛影响

3.1形成的突出成效

基地培养了大量的航海科技创新人才,推动了现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基地建立以来,通过志愿服务惠及各年龄段群众逾30000人次,通过专业知识讲解丰富大中小学师生的暑期文化生活。

基地打造了航海文化育人融合体系。提高了学生对现代航海科技的认知水平,增强了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意识。基地成为弘扬航海精神、传播航海文化的重要前沿,初步打造了基地航海特色文博育人雏形,更好地服务中小学生特色文化教育。

基地促进了学术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航海科技的创新和应用。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航海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参与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业界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推动航海科技的创新和发展。

基地对社会公众普及了现代航海科普知识,提升了国民科学素质。基地的各类科普活动为社会各界人员了解气象和海洋环境,天文知识,增强保护海洋环境意识提供各种科普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播下了蓝色海洋的种子,近距离实现了放飞航海的梦想。

3.2形成广泛影响

   2013年基地被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科协正式命名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015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学会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2018—2020年先后被授予“省级交通科普教育基地”“市级公共职业体验中心”“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等称号,2022年成功入选“2021—2025年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